第17章 害人
沈明溪回到府中,手中拿着一包散粉,這散粉乃是皇後特地給她的,寧玉鳶上次到鳴梧宮便中了這散粉的毒。
這散粉叫做三無,之所以叫做三無,便是因為只要吃了三次,便會毒發身亡,這是皇後從離川大陸的邊疆專門取來的,蕭國處于中原,一般人看不出這是什麽毒。
按理來說,這也不算是毒,是蠱,裏面的散粉是由一只只很小的毒蟲煉成的,第一次吃了,便會覺得頭暈困乏,胸悶氣短,第二次,便會昏迷不醒,毒蟲将中毒之人的內髒器官全部吃掉,這第三次,便已經是個死人了。
蠱蟲雖然厲害,但只對女子有效,沈離之所以能當上皇後,這蠱蟲可是幫了大忙了。
沈明溪來到廚房,這是晨陽宮的小竈,雖然平時禦膳房會送來膳食,但都是一日三餐,甜點加餐還是得自己宮裏開小竈。
現在正是下午發困的時候,廚房中人很少,也都趴在竈臺上打瞌睡,竈臺上有三個小鍋,其中一個便是寧玉鳶的,寧玉鳶這幾日身體越發不行,日日吃藥也沒什麽起色。
沈明溪揭開蓋子,一陣苦氣飄出将廚房罩籠,沈明溪蹙起眉頭,将那散粉倒進去,可誰知,在廚房外,卻有一黑衣人暗自盯着這裏,看到沈明溪下藥,便悄無聲息的離開了。
沈明溪将藥放下去攪了攪,等到完全融在水中,才放心離去,可才走了沒幾步,卻見太子推着輪椅往這邊走來。
沈明溪心中一驚,趕緊挂上笑臉:“太子怎麽也在這裏?”
蕭笙臉上陰沉,心裏厭惡,随後直接說道:“沈明溪,你現在已經是太子府中的人,什麽事該做,什麽事不該做,千萬要搞清楚了。”
“太子……太子說什麽?什麽該做不該做的,我只是覺得肚子有些餓,來廚房找找吃的,誰知下人都困乏了。”
沈明溪的臉上有點不自在,神情僵硬,甚至不敢直視太子。
不知為何,這殘疾倒不像以往那樣,以往在鳴梧宮見過太子幾面,他都是恭恭敬敬,看上去不争不搶,今日卻才知道,他生氣起來也是兇狠至極。
難怪姨母鐵了心要對付蕭笙,蕭笙扮豬吃老虎,不是個省心的。
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,今日之事看在沈丞相和皇後的份上,我不便計較,只此一次,若有下次,絕不輕饒。”
說罷,便頭也不回的離開,只留下沈明溪一人站在原地,她緊緊握住下擺裙子,嘴裏牙都快要咬碎。
“你一個殘疾怎麽敢這麽對我說話?若不是看在姨母的份上,我怎可能受這樣的委屈?蕭笙,寧玉鳶,你們等着,總有一日,你們都會臣服在我的腳下!”
蕭笙回到書房之後,一黑衣人便趕緊上前說道:“太子,那藥中并未查到什麽,可我親眼看見沈明溪往藥中放了白粉。”
“繼續查,必定要将那東西給我查出來。”
“是。”
沈明溪雖然一心想害寧玉鳶,但她不知道的是,這蠱蟲遇熱便會死去,最高七十度,将藥放到爐子中,倒是幫了她一把。
蕭笙凝神耍着扳指,心裏疑惑萬分,這藥中為什麽什麽都查不到?
若是沒猜錯,玉鳶的病跟沈明溪應該有點關系,但到底是什麽藥,讓玉鳶身子變成如今這般不堪?
此事,必定要查清楚。
蕭笙深吸一口氣,卻出了聲:“黑影。”
“屬下在,主公有何吩咐?”
“你想法子将李修跟沈皇後面見一事傳到張昭耳裏,一定要快,兩日之內必定要将此事辦妥。”
“可沈皇後不曾召見李修,張昭會不會察覺這是假消息?”
蕭笙眼裏盡是陰沉,轉了轉扳指說道:“這件事兒,你別管了,只要記住務必将此事傳到張昭耳裏。”
張昭乃是總兵官,手裏握着不少兵力,雖然兵符不在他手裏,卻還是有點用處,關鍵的是張昭跟王志交好,兩人一起在邊疆上奮戰沙場,乃是同生共死的好兄弟。
可就算如此,王志已然站隊,而張昭一直保持中立狀态,就是在等李修的态度,若是讓張昭知道,李修被沈皇後殺死,并且有心投靠太子府,那張昭必定會給李修報仇。
若是張昭狠一點兒,将王志拉到他們這邊來也不是不可能。
想到這兒,蕭笙嘴角勾起一絲笑,自父皇死後,他就一直被沈家牽制,沈離遲遲不肯讓位,将讓位聖旨藏在手中,以至于他一直潛伏。
如今沈離越來越過分,大有将天下歸為己有的心思,他這蕭國太子若是再不出手,百姓必然會處于水深火熱之中,這……也不僅僅是為了百姓。
蕭笙扶着輪椅,到了屏風後面,看着那畫上的女子,眼中滿是溫柔,他還有個私心——讓寧玉鳶當上皇後。
當上皇後,她便是一國之母,那時誰也不敢欺負她,她能在這宮中安安生生的度過下半生便好。
十年之前,寧國幕雲皇後薨,他代表蕭國出使寧國,可沒成想在禦花園中見到了玉鳶。
玉鳶那時候還小,看起來活波俏皮,但可能是因為母後去世,眼睛一直紅紅的,嗓音也是極其沙啞。
他還記得,那天是初雪,天空霧蒙蒙的,時不時散落些雪花,他覺得祭奠堂中甚是憋悶,便到了禦花園散心。
遠遠兒的就看見一個小女孩兒,身着白衣,頭上一朵小白花,沒有發飾,眼睛紅紅的踮着腳采摘梅花,一折,雪花便撲簌簌的掉落在她頭頂。
小女孩兒采了一枝還不夠,踮着腳想再采幾枝,可她太矮了夠不到,蕭笙心中一軟,便上前替她采了幾枝。
女孩兒接過梅花之後便跑開了,臉上怯怯的,好似害怕見了生人。
他心中想着她,想知道這是哪家的小姐,可沒曾想,在皇後的祭奠堂中看見了幾枝梅花,開的豔麗,還帶着些許雪花,他便打聽這是誰放的,下人說這是幕雲皇後之女寧玉鳶所為。